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小春网 门户 热点导读 社会 查看内容

林少华:“日本美”之我见

2014-9-16 14:58| 发布者: Vampire1216| 查看: 1782| 评论: 13|原作者: 倔强小爷

摘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点只消觑一眼电视广告就更明白了:两大主题,一是药品,二是化妆品。无非是说生命诚可贵美容价更高。较之那句热门书上的“痛并快乐着”,更追求“活并美丽着”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点只消觑一眼电视广告就更明白了:两大主题,一是药品,二是化妆品。无非是说生命诚可贵美容价更高。较之那句热门书上的“痛并快乐着”,更追求“活并美丽着”——要活得美,美美地活着。


当然美并不仅仅限于脸蛋和身段,而是一门具有极其丰富文化内涵的学问,即所谓美学。虽说人皆有爱美之心,但爱什么样的美,或者说以什么为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域之间却是有所不一各具特色的。西方有西方美,东方有东方美。东方具体到日本,即有日本人常说并引以为自豪的“日本美”。中国则有中国美(尽管中国人不大这样表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爱花,中国人更中意牡丹,日本人更迷恋樱花。即便对象同是樱花,有人喜欢其盛开时的云蒸霞蔚,有人宁愿把玩其飘零之际的凄婉。个中心理情怀,琢磨起来颇有兴味。


一般认为,日本在文化上对于世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美学方面。日本人对美的感悟、追求和表达,尤其在民众日常生活层面抵达的境界,堪可用上极致二字。笔者曾在东瀛逗留数载,加之搞点日本文学,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平日免不了就这所谓日本美多少有所观察、感触和思考。草草整理起来,零零碎碎得出如下数条。


一、洁净之美——以洁为美


洁净是日本美的前提条件。提起美,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很容易同善,同强大的、丰硕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西方美滥觞的古希腊雕刻,男性大多表现孔武有力的英雄(正义、善),女性主要凸现其丰满匀称的肢体。作为中国汉字的“美”,谁都知道是由“大”、“羊”二字组成。而“麗”下面是个“鹿”字。“大”自不用说,羊、鹿俱长有一对强有力的长角。就是说,美的东西首先要大要强有力才得以成立。事实也是如此。万里长城世界第一长,乐山大佛天下第一大,天安门广场全球第一广。至今贪大求全仍是不少中国官民的普遍心理。而日本人关于美首先想到洁净。据日本学者大野晋考证,“美しい”一词在平安时期(794~1192)乃无垢、爽净之意。后来频繁使用的“綺麗”(きれい)起始也是指干净、清洁,现在仍有此含义。就是说美首先使日本人联想到洁。较之尚善尚大尚力尚丰,日本更尚洁。没有洁就无所谓美。洁就是美。


1.jpg


这种审美意识已渗入日本人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到日本得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洁净。入其城,路面不见果皮纸屑;观其民,衣着不见油渍汤点;乘其车,窗玻璃不见污痕尘迹;进其室,榻榻米一尘不染。去餐馆吃饭,哪怕门面再小,也绝对找不到一摸腻乎乎的杯盘碟碗。笔者肠胃反应敏感,在国内上街轻易不敢在小店吃饭,因为十有八九要闹肚子。而旅日期间,虽说常吃生冷食物,却一直安然无恙。你不能不佩服人家。我也住在铺榻榻米的“和室”,差不多半个月才清扫一次。而日本主妇每天都要认认真真擦拭一遍。这固然可以简单说成“爱干净”、“有洁癖”,但我以为更是“以洁为美”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的体现(美学原本就不是神乎其神的东西),那其中甚至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宗教热情般的虔诚。日语中最伤人的话,大概莫过于“不清潔”。而对官僚的最高评语也用的是“清潔”。可以说,洁净感是日本美的第一要素。


二、洗炼之美——以简为美


洁出于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凡物之清洁出于洗,凡物之精熟出于炼”(清·扬廷芝),是有洗炼,乃《二十四诗品》之一。但把“洗炼”境界推到巅峰的民族,我以为较之作为洗炼说故里的中国,恐怕更是日本。


换言之,洗炼者,务去陈言,务去赘物,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在建筑物上,日本尚直弃曲,多用直线,极少用曲线。盖曲比直繁也。脱胎于日本弥生式时期谷仓样式即最具日本固有建筑风格的伊势神宫,连顶坡都笔直而下,概无飞檐翘角。即使如今的寻常和式民居,进门最鲜明的印象也是直线——榻榻米不交叉的直线,拉门格窗交叉的直线,清清爽爽,历历在目。在园艺上,最典型的是“枯山水”,偌大院内仅有一地白沙和几块天然石,连必有的花草树木都省略一尽。插花艺术(“華道”)上,一般只寥寥数枝。在和室“床の間”(我们往往译为“壁龛”)的一幅挂轴下,则只插一枝,枝上只一朵,可谓硕花仅存。观之,不由想起日本古代一则逸闻:一代名将丰臣秀吉要看茶道大师千利休院里的牵牛花。不料去时利休已把院里的花摘个净光,他心中大为不快。及至主人将其引入茶室,见“床の間”瓶内插的一朵——仅仅一朵——开得正艳,这名武夫才现出笑容。在传统诗歌方面也是如此。和歌在万叶时期超过百字者以至数百字者亦不罕见,后来逐渐定型为 31 字(音节),即为“短歌”。而现在最受欢迎的则是仅 17 字的俳句。各类俳句团体如雨后春笋,其数量大约只有中国的麻将桌方能相比。


2.jpg


不妨说,这种美学理想推进的过程,就是省略的过程、否定的过程。日本学者高阶秀尔称之为“切捨ての美学”、“否定の美学”。笔者称为“减法美学”。而中国情形应该说是“加法美学”。仅以较能典型反映审美时尚的瓷器为例,宋时崇尚单色,官、汝、定、均、哥,无不为单色。尤以天青色的钧瓷为贵,俗云家有良田千顷,不如均瓷一片。至元、明,出现青花。入清,便不再以青花为满足,斗彩、三彩、五彩、珐琅彩,把个器物涂抹得水泄不通。家具风格亦由明代的简洁流畅变为精雕细刻,镶银嵌贝。今时住房装修也是如此,传统风格不易派上用场了,于是竟相效仿原本为西洋风格的外资星级宾馆,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枝形吊灯、周边射灯、艺术玻璃、门窗饰框、大理石不锈钢立邦漆——一句话,距古人倡导的洗炼越去越远。较之西洋风格,我想这方面莫如借鉴一下日本美(和式)。


三、素朴之美——以素为美


洗炼再进一步,势必归于素朴、质朴以至朴拙之境。日本艺术自古不尚雕琢,而追求自然、本份、素淡、和谐,颜色讲究本色美。常用“自然らしさ”(自然而然)作为批评语汇。饮食方面,味道讲究原汁原味,忌用过多的调味品大加炮制。很多东西都生吃,生鱼片(“刺身”)就是一个显例。形状也力求保持原样,如松菇、尖椒、菠菜基本不再过刀。宴会上的“刺身”一般将整条鱼放在小木船上端来(意为刚刚打捞上船),细看才能看出刀口。即便四五寸长的烤河鱼也是头尾翘起,栩栩如生,保持“鱼跃”原态,忌讳给人以僵挺之感。传统木结构建筑概无中国风格的雕梁画栋、藻井花窗。木料概不设色,认为原色最佳;概不饰纹,认为原木纹最美。纵使风吹雨淋得满柱裂纹疤节累累也听之任之。


3.jpg


在相当敏感的女性容貌看法上,也不太看好中国人常说的“端正、俊俏”,而往往觉得有点个性特征如一两颗虎牙的少女更为动人,甚至有雀斑美人之说。拿茶道所用的茶碗来看,差不多个个焦头烂额,缺边少口,土头土脑,一如刚出窑的残次品。但在日本只有这样的才能卖出好价钱,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日元。日本就是这样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原始美、不平衡美,甚至残缺美(“欠如の美学”)、废墟美。然而在饮食店里,你可甭想找出一个像中国小餐馆常见的破嘴壶、裂边碗。就是说,日本的残缺美乃是追求完美语境中的残缺,乃是十全十美的残缺,匠心独运的古拙,洗尽铅华的素朴。这点的确有别于西方和中国审美情趣尤其民间审美趣味的主流。


对于这种以素为美的时尚,中国人一般不以为然。笔者一个熟人去日本转了一个月,回来告诉我,日本没什么好看的,到哪儿都是那么几座庙(神社),外面黑乎乎的,里面黑乎乎的,细看也啥都没有。这恐怕也是理所当然,毕竟普通中国人看惯了雄伟壮丽美轮美奂的东西,喜欢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的热闹喜庆气氛。


四、阴柔之美——以小为美


前面说过,在审美指向上,西方和中国尚大尚力,推崇阳刚之美或曰壮美。而日本人尚洁尚简尚素,这里还要加上一点——尚小,以小为美,以纤为美,崇尚阴柔之美或曰优美。这同样是日本文化一个极为明显而普遍的特色。较之喜大求全,日本人更关注局部、细节,关注微观世界,关注弱小生命,宁舍森林而看树木,宁丢西瓜而捡芝麻。开头所说的“美しい”一词的用法,同样据大野晋考证,在平安时期意为洁净之前,其含义是对父母妻儿之爱(《万叶集》:“妻子見ればめぐしうつくし”)和对弱小生命的怜惜(《枕草子》:“なにもなにも小さきものはみなうつくし”)。


在绘画领域,前几年去世的日本画坛泰斗、被川端康成誉为现代日本美学基调构筑者的东山魁夷说过,日本风景画构图上很少“从开阔的视野收纳风景,而大多撷取自然的一角”。看东山先生的画,任何人都不能不为其安宁、静谧、平和、肃穆的气氛所深深打动。先生终生都在对西方文化的憧憬和对中国文化的倾心中苦苦探索日本美。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画就是对日本美的精彩诠释。的确,比之西方美的昂扬、凌厉和工致,她显得内敛和朴实;比之中国美的大气、写意和深刻,她显得本份与谦和。在具体技法上日本画可谓极尽穷形尽相之能事。其工序之多,用料之繁,费时之久,大概堪称世界之最。东山先生为创作唐招提寺隔扇画,整整耗费了四年时间。


4.jpg


文学世界更是以优美细腻、柔曼婉约为鲜明特点。日本小说一向重细节而轻整体构思,欣赏不了细节,也就欣赏不了日本文学。至于俳句,短短 17 个音节简直被日本人摆弄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写尽了心境的涟漪和造化的微妙。如日本“俳圣”松尾芭蕉有一首最具代表性的俳句,大意为“古池塘啊,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著名诗人与谢芜村一首名俳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石老寺钟的裂缝里,酣睡的蝴蝶哟”(釣鐘にとまりて眠る胡蝶かな)。而这样的诗句在中国诗词里恐怕不易觅得。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也不过咏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最接近俳句的元曲也只到“枯藤老树昏鸦”为止。这也难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开篇第一品便是“雄浑”。是而有汉高祖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有曹孟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再夸张起来,便有了李太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看得日本人一头雾水,也是他们无论如何也喜欢不来李白的一个原因,实乃审美趣味所使然。再如绘画。中国画讲究“大处落墨”、“大而化之”,重神似而轻形似。日本人则横竖做不来。我们于是看人家是“小家子气”、“女人气”。可以说,日本艺术乃盆景艺术、微雕艺术、女性艺术。日本学者称其为“クロ—ズアップ ( close-up ) の美学”(特写美学)。


五、感伤之美——以悲为美


日本人普遍有一种悲剧情结。


在日本过新年,自然要看新年红白演歌对唱(分男女两组唱日本调歌谣,性质相当于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令人吃惊的是,在大年除夕唱的竟多是撕肝裂肺要死要活的东西,不是“在那月色凄迷的寒冷夜晚”就是“你为何狠心把我抛弃”。得得!全家团圆的欢乐今宵何苦唱这玩意儿?端的匪夷所思。像咱们赵本山老兄那样来两段小品逗得男女老少一齐抿嘴乐岂不皆大欢喜?


后来我渐渐明白,日本若真有赵本山且大家捧红赵本山,日本人也就不成为日本人了。日本人所以大过年也听演歌,无非因为他们喜欢听演歌——那一唱三叹跌宕起伏的旋律所传达的或绵长隽永的淡淡哀婉或近乎绝望的深深悲哀,很快就能把听众带入风雨旅程带入共鸣境地。日本人为唱演歌发明了卡拉 OK,卡拉 OK 也的确适合唱演歌(极少有人用来唱流行歌曲)。而演歌中几乎找不出类似我国采茶忙庆丰收那样轻松活泼欢天喜地的民间小调。可以说,咏叹与悲伤是演歌的基调和魅力,它唱出了这个岛国无数男女的悲剧情结。


小说也极少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尾。较之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霸主,他们更关注和同情凄风苦雨中的末路英雄。到了诗人笔下,伤春悲秋更是和歌俳句永恒的题材。纵令出自天皇、将军之手,也很难见到春风得意的凯旋曲,有的只是绵绵无尽的咏叹调。以咏花诗为例。万叶时期受中国文艺风尚的影响,大多咏的是梅花,以至梅花成了花的代名词。进入平安朝以后,梅花的“花魁”地位渐次由樱花取而代之。提起花即是指樱花,“花见”者,赏樱也。这其实透露了一个美学信息——由欣赏凌寒斗雪生命力顽强的梅花转而心仪“花开三日好”的生命力脆弱的樱花。而且较之其盛开怒放之时,更钟情于花事阑珊之际,不知多少人藉此抒发凄婉、落寞、悲凉、无奈的情怀。较之朝霞满天繁花似锦,夕晖下的断墙残垣枯草凋花更能深切地触动日本人的心弦。如同欣赏前面提到的残缺美一样,也欣赏凋零美、凄清美、萧疏美、枯淡美、寂寞美,将以悲为美的情致推向难以企及的高度。


5.jpg


这主要是因为受佛教思想,尤其禅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了日本人的生命观,使得大和民族对生命的本质有格外深刻的自觉,认为衰亡乃生命的本质,文学艺术就是要时刻把握这一本质,从中感受人生况味。这点即使深受西方影响的当代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也不例外。相比之下,中国人则往往反向把握:唯其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才更要有意识地冲淡以至掩饰这种悲剧色彩,才要更多地编织皆大欢喜的结局。如对旧版电视剧《水浒传》,大多数市民都认为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那里结尾最为合适。


六、象征之美——比喻为美


这也是进入日本艺术世界的一把不可少的钥匙,一个 key word。“床の間”里插一枝花,意味一即一切,象征一个完整无缺的宇宙。插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即意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地人三才。若左插一枝松右插一枝竹,则称之为“男株”、“女株”,象征中国阴阳说的阴阳二气的调合。千利休始创的茶室也具有高度象征意味。茶室由起始的四平方米左右(四叠半)最后缩至不足两平方米(小两叠),泥墙,草顶,圆木柱,无窗,半截门,无任何装饰,用料全部为随手拾来的自然物。以此象征一个不假外力不假人事的自成一统的世界,亦即绝对独立自足的精神天地。


6.jpg


在日本传统剧“歌舞伎”尤其“能乐”、“文乐”中,象征美也得到充分体现。演员那迟缓得近乎笨拙的一举手一投足,那单调得几乎没有旋律可言而又不屈不挠的鼓点和三弦声,无不集中寄托了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感,象征凄寂和悲凉的内心世界。由于过于象征化了,休说中国人,现今日本年轻人也没几个看得下去。但这属于日本的“重要文化财”(国宝)。在和歌俳句等文学领域,也是无处不渗透有这一美学追求。和歌理论中所说的“幽玄”、“余情”、“景气”、“わび”、“さび”,其审美指向,在本质上都是含而不露的“景外之旨”,即通常所说的意在言外,由此繁衍出无数廓然空寂、萧疏淡雅、幽远缥缈的诗情歌境。当然,像多则 31 字少则 17 字这样短小的诗歌体裁,若不用含蓄的象征性手法,想必也很难容纳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意象,很难实现相对完整的艺术构思。


七、时序之美——以变为美


恐怕再不易找出第二个像日本那样对四季更迭那么敏感、对四时风物迷恋得简直到了“同呼吸共命运”地步的民族了。和服上的图案全都是四季代表性的花花草草,并按不同季节换穿不同图案。插花自不用说,就连挂轴也应时轮换,以便在家中坐拥四季。碟盘等餐具也是如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橱餐具排队等在那里换班。甚至和式糕点(“和菓子”)的样式都与时令花瓣相符。在日本时我不由生叹:这也真够日本主妇闹腾的了,难怪一结婚许多妇女便不再上班。


和歌俳句里同样显而易见。正如时间是中国诗人最普遍的动机和主题一样,日本诗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时间的推移和节序的流转。成书于 905 年的《古今和歌集》,目录即是按春夏秋冬顺序编排的。吟咏“花鸟风月”等四季景物的“四季歌”在 20 卷中占 6 卷,在全集 1100 首中占 340 首之多,仅次于“恋歌”。而“恋歌”中的恋情也主要是借助四季风物抒发的。此后各集纷纷效仿。可以说,去掉“四季”,和歌几乎溃不成军。最典型者莫过于俳句中的“季语”了。若无此点季之语(如菜花为春之季语),便不成为俳句。其严格程度大概仅次于中国格律诗的平仄对仗要求。


7.jpg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日本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景物依时而变。若生在赤道几内亚或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无论如何也鼓捣不出这诸多名堂。另一点也同日本固有的神道教有关。神道其实就是自然崇拜,认为神在自然之中并孕育万物。天地神祗多达 800 万,可以说无所不在。因此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对自然怀有亲近感,与其融为一体。加之日本人的美学追求大多是感性的和情绪化的,于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目睹日本无山不绿无水不清,自然植被保护得无微不至,我时常想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不是也同这种审美理想有关。


八、群体之美——以群为美


再以樱花为例。日本人所以对樱花情有独钟,是因为樱花具有一种群体美、复数美、气势美。开时云蒸霞蔚,波涌浪翻,弥天盈地,落时联翩离枝,纷然委地,一路花雨。无论开还是落都显示出惊人的群体性和谐调性。这点同国人格外青睐的牡丹和梅花相比就更明显。牡丹“花单生”,雍容华贵而卓尔不群,国色天香而孤芳自赏,不追求同他者的谐调。梅花虽然开起来不乏谐调性,但国人宁愿欣赏它的孤傲与清高,欣赏它的少与瘦,以少为贵,以瘦为佳。而少莫过于一。古诗中以“一”咏梅者可谓俯拾皆是。如“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树寒梅白玉条,廻临村路傍溪桥”等等。通过对如此梅花的礼赞,或抒发不畏高压坚贞不贰的节操,或表达不附流俗洁身自好的情怀,或寄寓孤高幽远的生活情趣,或传达沉沦羁泊的万般感慨。


8.jpg


此种审美倾向也反映在国民性上。如果说,中国文化有个人主义取向,日本文化则属于“纽带文化”、“同质文化”。比如国人特别讲究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异军突起,注重个性的凸显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留意与众不同的创见。而日本则强调群体谐调性,强调安分守己,个人在团体中是渺小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开得像樱花一样隐没在花海之中,而不可像牡丹那样一枝独秀,或像梅花那样不合时流。


不再啰嗦了,但愿这篇小文章能对读者朋友理解“日本美”以至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多少有所启示。




愤怒

高兴
4

无聊
1

震惊
16

超赞

不解

悲剧

支持

刚表态过的朋友 (2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樱花琪梦 2014-9-16 17:29
解读深刻,受益匪浅!
引用 樱花琪梦 2014-9-16 17:33
日本美,美在别具一格;美在独树一帜;美在源远流长!
引用 樱花琪梦 2014-9-16 17:35
随兴徜徉,惊喜“日本美”之我见!侃侃而谈,真情流淌,滋润心田,感慨万千!
引用 Shirubei 2014-9-16 21:55
犹如中国的宋词, 精雕细琢,婉约有余而显豪放不足,缺少唐诗里的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
引用 rice3299 2014-9-16 22:47
嗯 这个的古寺诶
引用 king0zone 2014-9-21 19:43
楼主解读的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啊。
引用 smilewf 2014-9-23 17:35
美美美美啊啊
引用 ganberu 2014-9-24 11:02
美是美,同时也很无聊!
引用 大连海鲜 2014-9-25 02:49
Shirubei: 犹如中国的宋词, 精雕细琢,婉约有余而显豪放不足,缺少唐诗里的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


宋词也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
引用 guohuanyu001 2014-10-17 19:28
写的不错。有点感同。。。
引用 sport66 2014-10-26 07:34
这个很不错

查看全部评论(13)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返回顶部